春官送祝福。
“春節前,俺們在縣上拿回了春官大賽一等獎!”近日,隆德縣奠安鄉馬坪村村支書馬永平提起不久前縣上舉辦的第二屆新時代文明實踐儀程官宣講大賽,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那次大賽,馬永平不僅是組織者之一,還承擔了為參賽隊伍化妝的重任。“10多年前就跟著老輩人學化妝。”馬永平說,春官的臉譜有趙公明、王靈官、五虎上將等,都是象征驅妖降魔、祈福保平安的形象。
春節期間,馬坪村的春官表演團隊除了在村里、鄉上耍社火之外,還要參加隆德縣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的社火巡游,“馬社火、高臺社火、高蹺、秧歌旱船……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縣城街道上人山人海,不僅是本地游客,還有陜西、甘肅的游客,熱鬧得很。”為了在那天出彩,馬坪村社火隊早早就開始演練,化妝、服裝、道具……一樣不少。
演練現場,已經化好妝的馬海寶身邊,是忙忙碌碌的父親馬居年。只見他一會兒給演員遞道具,一會兒幫他們整理服飾、補裝帽子上的飾品。“我不擅長表演,就經常過來給大伙兒幫忙。”59歲的“道具管理組”成員馬居年說著話,手上的活兒卻沒有停下。20歲的馬海寶正在上大一,每年寒假回來都會參加社火表演。“14歲就開始耍社火了,第一次扮演的是‘黑虎財神’趙公明,現在回想起來,依然覺得很神氣。”馬海寶說,從小跟著家人看春官表演就很喜歡,“穿上春官服走在鑼鼓喧天的街頭,為人們迎祥納福,感覺挺有意義的。”這次,馬海寶扮演趙子龍,只見他身穿白底藍花的戰袍,背插旌旗,手執馬鞭,英氣十足。
準備得差不多時,身穿保潔工作服的馬東平才匆匆趕到村部。他換上紅衣黃褲,包上紅黃相間的頭巾,“我們打鼓組不用化妝,穿上服裝就行。”剛放下掃帚的他,瞬間變成了鼓手。
“耳聽神州鑼鼓聲,河清海晏舞升平。今日在此來降香,保佑全莊永安康!”隨著一陣陣鑼鼓聲響起,春官們開始了表演。村部廣場上,聞聲而來的村民越聚越多,有的拿出手機拍照,有的開始直播,還有幾個小朋友緊跟在春官隊伍后面,儼然小粉絲的模樣。“我想參加明年的社火表演,和哥哥姐姐們一樣打扮得漂漂亮亮。”12歲的馬馨瑜手拉著妹妹,跟隨春官隊伍一直走到山坡小路。
春官扮演者王攀登紅袍加身、羽扇綸巾,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他22歲的兒子王樂園緊隨其后,你唱一段,我喝一段,帶領隊伍走街串巷,將祝福傳遞給每一個鄉親。在觀眾群里,還有王攀登17歲的小兒子王家園,“我剛從學校回來,沒來得及裝扮。”還在讀高二的王家園說,他和哥哥都是在十來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春官詞。“我現在能背二三百段,我哥能背三四百段,有時候我們也搞創作。”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攀登不光自己記錄、創作春官詞,也鼓勵孩子們記錄與創作,如今已出了兩本書。“看到他們喜歡,學得也專注,我很欣慰。這樣就能把這項流傳了上千年的傳統文化項目傳承下去。”王攀登告訴記者,隨著時代發展,春官唱詞也發生著改變,從求平安、慶豐年、送吉利話等討喜話語,拓展為點贊新時代、唱響新生活、弘揚新風尚等鮮活內容。
“奠安鄉一共7個村,其中5個村每年都組織社火活動,參與的村民有六七十歲的老傳統藝人,也有10多歲的娃娃。”奠安鄉宣傳委員柳江艷介紹,近些年,隨著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耍社火的村民越來越多,服裝、道具也越來越精美,尤其是年輕人的不斷加入,使得社火的形式愈加豐富,在創新中得以傳承。(記者 龔其云 師越/文 王猛 馬賽爾/圖)